English

期待转变高教观念

1999-08-04 来源:光明日报 姜言东 我有话说

1999年扩招使普通高校的招生数量达到了157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45万,增幅达44%。扩招使更多的莘莘学子圆了大学梦,但也给高等教育的管理和高等学校的办学提出了新课题。高教到底是公益性事业还是产业?高教与经济的结合应以怎样的方式体现?高校办学主体究竟应该是谁?怎样把招生自主权交给学校?大学生毕业是否就得马上就业?面对扩招带来的新形势,社会需要重新审视高等教育,高教观念亟待转变。

□无论是产业还是产业化,高等教育早已成为许多国家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西方发达国家,一所大学带动一座城市繁荣的例子不胜枚举。但就我国来说,扩大招生规模对拉动内需究竟会不会起作用,作用多大?

6月中旬,笔者曾应邀到大连参加了一个国际高等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研讨会。这个会议名为研讨实则推销。来自美国的斯普林斯大学、日本的一桥大学等纷纷摆摊设点,推出了自己的“会议材料”:专业介绍、收费价格一应俱全。据说,这些学校的负责人到中国来的时候,携带最重的行李就是这些招生材料。

几乎就在我们对高等教育是否应该产业化或者是否是产业的问题争论不休的同时,许多国家特别是高教比较发达的西方发达国家却早已把争取中国学生,赚取高额学费当作了他们新的经济增长点。报载,美国使馆仅在北京、上海两地办理留学等手续的收费每日就高达30万美元,加上托福和自费到美留学的费用,仅美国从我国赚取的教育经费就无法估量。

因此,国家决定进一步扩大普通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明确提出把扩招与拉动整个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无疑是出于对高教的这种发展趋势的深刻了解。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社会发展司副司长李守信说,中央和国务院在较短的时间里确定高校扩招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增加高教供给、引导国内消费。因为,高教现在已经不完全是公益性事业,而是成为社会消费和投资的重要途径。用增加高等教育的需求来引导内需,从而拉动整个经济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

□要使高教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前提不应是依靠国家增加投入,因此,调整学费标准,逐步向受教育者承担教育成本的目标过度已成必然。但是,学费标准调整的依据是什么?不同水平的学校在学费标准上应怎样拉开档次?

依靠高教拉动内需的前提不能是国家的高投入,因此,扩招后对大学校长来说,首先要考虑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怎样才能扩招不赔钱”。

低收费、低投入与低水平办学,是我国高教发展中解不开的怪圈。办学经费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的瓶颈。适当调整学费标准不仅仅是出于经济目的更是为了尽快地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尽快地扩大办学规模以便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但是,目前的学费标准仅仅占教育成本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同济大学校长吴启迪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同济培养一个学生一年的培养经费是1、5万元,而按照目前的管理体制,实际收取的学费只有4000元左右,多招一个学生就要多赔一份钱,因此学校即使有扩大规模的愿望,也会因为收费标准低而影响其积极性。

国家一时难以拿出更多的钱来办教育,教育的管理体制又比较单一,社会参与的途径过窄。与此同时,城镇居民的储蓄存款却达到了6000亿元。因此,除了学校的精打细算,尽快在社会上树立这样一个观念也十分重要:缴费上学实际是对未来的投资,没有大的投入就不会得到高水平的教育,更不可能在未来就业后获得大的回报。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新闻发言人郑新立说,过去为了稳定物价指数、控制物价上涨,国家对学校的收费采取了严格的控制措施;为了适应高校扩招后学校办学的实际需求,国家计委将对高教收费政策进行调整,允许不同层次的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成本适当调高收费标准,在重点大学和一般高校之间拉开档次。

但是,调整学费标准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它将直接带动高教体制的变革。缴费上学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如何实现,高教办学主体怎样确定,社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参与高教管理,等等,都是有待研究的问题。

□调整学费标准,逐步实现受教育者承担教育成本,是高教大众化的前提。

目前,全国大多数省市都已出台了新的收费办法,调整了原有的学费标准,不少省市在计划生以外还试行“计划收费生”的招生办法。1999年高校第一学期的学费标准将平均上浮30%。

根据中央电视台的调查,目前绝大多数老百姓对于平均3000元的学费标准,普遍表示能够承受,但再高了就可能承受不了。专家认为,在目前社会收入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学费的标准应该根据大多数人即中等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来确定。但是,教育毕竟不同于经济,更不能把高教当作经济手段。调整收费标准不可能一步到位。针对目前高校中贫困生大量存在的情况下,国家对高校在校生进行适当的补助仍然非常必要。但是,补助的方式、方法也需要改革。中国人民银行人事教育司的郭晶认为,目前国家对高等教育采取的是“暗补”办法,即把高教经费直接拨到学校,学校承担大部分教育教学经费,学生只是承担了一部分教育成本,约占三分之一。将来应该把“暗补”改成明补,并且逐步过度到由受教育者本人及其家庭承担大部分教育成本。中国人民银行刚刚实行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是一种十分有益的尝试,这种办法为贫困学生提供贴息贷款,用于补助求学期间的生活学习需要,但是在他们毕业就业以后需要偿还本金和贴息后的利息。这样就能在保证受教育者负担教育成本的前提下,不至于使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教育部门在制定高校招生计划时,很重视高校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确定招生数量往往要考虑就业的形势。

那么,就业情况到底应该不应该成为确定办学规模的主要依据?

最近几年,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大学毕业生就业连续几年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往往是上一年的毕业生尚未落实单位,下一年的毕业生又如潮涌来。专家认为,在今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继续下滑的形势下,国家仍决定大规模扩招,其主要目的是增加人才储备,以增强国家未来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室主任胡鞍钢说,人才的储备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近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不断提高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的比例,目前日本是21%,美国是32%,我国是3%。胡博士曾对中国不同地区的教育情况作过调研,他发现深圳目前的GDP与韩国的不相上下,但韩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了55%,而深圳却是5%。

因此,必须改革教育部门和社会以往的就业观念,在引入市场竞争选拔机制,减少政府干预行为,鼓励毕业生待业、创业的同时,国家也要有计划地进行高教人才的有机储备,制定有利于吸引、留住人才的政策措施,加强服务功能,为人才的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